当前位置: 古陶瓷研究所 >> 所情新闻 >> 正文 >>频道首页

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科普开放日活动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点击数:

71日,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举行科普开放日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陶瓷科学知识,在考古文博学院第二党支部的党员志愿者引领下,众多市民与古陶瓷爱好者得以深入科研一线,近距离感受古陶瓷从泥火交融到科技赋能的千年传承密码。

步入柴窑区域,古陶所所长李其江的讲解揭开了窑炉演变的奥秘。镇窑(蛋形窑)堪称一部立体的陶瓷科技史:它脱胎于古老的葫芦窑,同时融合了龙窑的悠长窑体结构与馒头窑高效的烟囱设计。李其江详细剖析了装窑技艺的精妙与烧成温度控制的严苛,从窑炉形制演进到燃料选择,再到烧造出的不同品类瓷器,参观者仿佛亲历了泥土在烈焰中蜕变为艺术品的震撼历程。“原来每一道窑火痕迹,都是古人与时间对话的密码,”一位带着孩子前来的家长感慨道。

在古陶瓷科技检测实验室内,李其江重点介绍了支撑古陶瓷研究的“双翼”——X射线荧光成分分析法与热释光测年技术。他结合生动案例阐释:“XRF如同陶瓷的‘元素身份证’,无损揭示其胎釉配方与矿料来源;而热释光测年,则能捕捉器物最后一次经历高温的‘记忆’,是判定其真实年代的科技‘时光机’。”冰冷的设备瞬间被赋予了破解历史悬案的生命力,让在场观众深刻体会到科技如何为传统鉴定注入无可辩驳的实证力量。 

 

 

 

 

 

 

 

 随后,大家参观了用于古陶瓷修复的修复室,修复师们凝神屏息,手中的工具在残损的古瓷片上轻盈游走,赋予其二次生命。亲眼目睹一件件破损文物在匠人指尖逐步重现光华,参观者无不屏息凝神。而在传统工艺复原核心的琢器房,李其江阐释了水塘、晾晒架、泥筒等设施的生态智慧,揭示了古人对水土火融合的深刻理解。

江西省非遗传承人蔡文娟、黄国斌的现场展演将活动推向高潮。笔锋流转,青花钴料在素坯上晕染开千年底蕴,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中华文脉的不朽气韵。观众们随后纷纷挽袖上阵,在拉坯机的旋转中感受泥土的柔韧可塑,在素坯上尝试描绘青花线条,于亲身体验中领悟“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陶瓷文化真谛。                 

此次科普开放日活动将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生动的科普形式相结合,成功地将古陶瓷研究的课堂从专业领域延伸至普通公众。通过近距离接触科研环境、观摩非遗技艺、参与动手实践,参与者了解了古陶瓷鉴定、古陶瓷修复以及古陶瓷传统工艺制作等一系列科普内容,不仅增长了陶瓷科学知识,更深刻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


 






 

 

 

 


 

 


分享到: